前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,曾聽過一堂《斑羚飛渡》的語文課。老師一邊放音樂,一邊用PPT放映老斑羚用自己的生命救下小斑羚的場景。然後老師朗誦道:它們展現了多麼崇高偉大的愛啊!王旭明“發了飆”,發微博點評,“老師無節制放縱情感,什麼老羚羊的無私奉獻呀,勇敢付出呀,偉大與崇高譜寫動人之歌云云,在音樂和畫面的烘托下,鬧極。這是當下時髦而虛偽的語文課,真的假語文。”(7月18日《21世紀經濟報道》)
  從《斑羚飛渡》的標題看,題眼自然在“飛渡”上,故而教者只需將斑羚怎麼飛渡的講清楚即可。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這位語文教師卻安排了一個驢唇不對馬嘴的煽情環節:一邊放音樂,一邊用PPT放映老斑羚用自己的生命救下小斑羚的場景,然後還飽含深情地朗誦道:“它們展現了多麼崇高偉大的愛啊!”老斑羚就這樣被人為拔高了,它的偉大的母愛、它的無私奉獻精神,簡直是驚天地泣鬼神,只可惜斑羚不懂人類的語言,否則會感動死了!毋庸諱言,語文課被拔高已成一個“習慣性動作”。
  像這樣的“真的假語文”課,還可舉出很多,沒有最假只有更假。譬如在一堂示範課上,一位年輕老師上《董存瑞捨身炸碉堡》這一課的時候,特意做了個機關,連上一個爆炸物,講到關鍵時候,這位老師猛一踩,課堂上煙霧瀰漫,學生被嚇得躲到桌子底下,旁聽的老師則以為發生地震了趕緊往外跑。幸好該教師沒有做出一個炸葯包出來,要不然這堂課會“震動”整個語文界和教育界!
  語文課成了“迷途的羔羊”,最終產生“真的假語文”,其原因是多方面的,教師自身素質固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內因,不少教師急功近利,總想在一些公開課上以另類的教學方法而“一教成名”;但教育主管部門的個別領導和教研部門的誤導則是極其重要的外因,他們對語文課的要求是要精彩,要熱鬧。鬧哄哄的一堂課,精彩卻不出彩,熱鬧卻不熱烈。
  1962年,葉聖陶在北京中華函授學校舉辦的“語文學習講座”中曾這樣說,“什麼叫‘語文’?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,寫到紙面上叫書面語言。‘語’就是口頭語言,‘文’就是書面語。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,就叫‘語文’。”放眼當下的語文課,有多少教師理解並掌握了“語文”二字的精髓呢?
  “真的假語文”課,折射出浮躁的教風,暴露出功利的教育理念,最終受害的只能是學生。假工具、假面具、假道具合力作用下的語文課,讓學生透支了情感,扭曲了價值判斷,偏離了分析問題的正確軌道。語文課,亟需去偽存真、返璞歸真。
  文/錢桂林  (原標題:“真的假語文”,主要源於真的假行家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zrnatpxirnfq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