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洋新聞 時間: 2014-02-26來源: 信息時報 作者: 徐嵐
  在廣州市內,似乎處處可見“XX存款利率一浮到頂、全部交易‘0’費用”的廣告語。央行近日公佈的數據顯示,2014年1月末,當月人民幣存款減少9402億元(而12月份為增加1.15萬億元),同比少增2.05萬億元。9402億元存款流去了哪裡?這可以說是近日各界談論最多的話題。不少觀點認為,“餘額寶”等各類互聯網金融產品的膨脹,加劇了銀行存款的搬家。
  現實也的確如此。雖然各家銀行使盡渾身解數攬儲,但仍抵不過互聯網金融的吸引力。從0到2500億元餘額寶用了200多天時間,而從2500億元到4000億元,餘額寶只用了大約30天。同時也讓天弘基金從名不見經傳,一舉成為國內最大規模的貨幣基金。這些數據或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答,銀行存款都去了哪裡。
  而銀行也不甘坐視存款繼續流向“對手”,推出“天天益”、“平安盈”以及“智能金”等產品來反擊。
  其實,從更為嚴謹的角度來說,儲蓄搬家主要是因為互聯網金融的吸金並不確切。因為大家存入餘額寶的錢主要是購買了貨幣基金,而貨幣基金最重要的投資方向還是銀行的協議存款。也就是說,各種“寶”中的錢其實大部分仍然留存在銀行體系內,資金並沒有本質地流出銀行體系內。但是不可否認的是,互聯網金融抬高了市場的利息成本,對銀行業傳統的“利差”模式造成衝擊。正如馬雲當年許下的豪言壯語,“互聯網+金融”的模式將對傳統金融行業產生的影響,將銀行業從傳統經營模式逼向混業經營、跨界經營。
  可以預見的是,未來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推進,銀行存款保衛戰將成為常態,而普通儲戶將成為最大的贏家。
  信息時報記者 徐嵐
    (原標題:銀行存款保衛戰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zrnatpxirnfq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